广州西关老字号陶陶居月饼
广州陶陶居素以创制各种精美点心饼食著称。其中就包括应时当令的月饼。广东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有一种馆子叫“一厘馆”,它的设备很简陋,木桌板凳.供应糕点,开口挂一个木牌子,写着“茶话”两个字,为客人提供歇脚叙谈吃东西的地方。后来出现了“茶居”这一称呼。“居”就是“隐”,即躲起来,也是为了提供一些有闲的人消磨时间的好去处,后来规模大了才改名成茶楼。当时佛山经营茶楼的人.都买下土地建几层楼的房子,然后全部用来经营大型茶楼。大茶楼越来越多,于是,广东人开始有了上茶馆的习惯。
陶陶居是广粥最有名气的茶楼之一,主要经营名茶、茶点、茶食及酒菜餐饮。陶陶居开业于清代光绪年间,原址在广州西关第十甫。当时那个地方河汊纵横,丛树成荫.稻畦飘香,是个田园风景区。一个叫黄澄波的人,见此地没有茶楼酒肆,便盖了一间近百平方米的老式大屋,开了个茶室。据说黄的妻子名葡萄,便以此为字号,叫“葡萄居”.经营姑苏式清茶细点,生意很好。后来黄老板去世,曾一度停业。1927年。茶楼大王谭杰接手“葡萄居”,招股集资,筹资6万银元,大兴土木,在此重新建店。后因规模过大超支,又向关恒昌银号求助,总股金遂达81600元。新股东嫌“葡萄居”这名不雅.又从一间茶室买来了“陶陶居”的匾额。
据传,“陶陶居”这三个字是康有为写的,用的是“石门铭”碑法。康有为当初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时。常去一间茶室喝茶,便为那个茶室题写了“陶陶居”这一牌匾。戊戌维新失败后,“康党”被追查,陶陶居主人怕受牵连,将招牌上康有为的名款除去,“陶陶居”遂成为一块没名款的招牌。可是,还有人说“陶陶居”三个字不一定是康有为的手笔.可能是别人伪托的,当时学康体的人并不少。
好茶还需好水沏泡。陶陶居初创时,雇用十多名小和尚专门去白云山九龙泉挑水烹茶。小和尚每天凌晨开始工作,行走路线、在何处歇息,都比较固定,其水桶加盖,盖上加锁.骑缝处贴着“九龙泉”水砂纸条,担子插小旗,招摇过市,吸引路人注意。这也是为自己做广告。
陶陶居备有大缸储水,大厅的茶位每位五仙,小厅每位1.5毫。在小厅门口旁放着一个已点燃的红泥小火炉,旁边用竹篱搁着烧起来无杂色无味的半截榄核作炭,瓦茶煲内沸腾着九龙泉水,专人侍候在侧,相当讲究。
在南方.茶坊附生于所有的酒楼餐馆、美食广场,在这些地方喝茶,有机会品尝到式样缤纷、口味众多的面点小吃。要是你兴致高昂,还可以叫上一碟炒菜,呷上一口米酒,还有琵琶鸡、炭烧乳鸽、雷州白切狗肉——你就慢慢地品尝这南粤福地的美味佳肴吧!
中秋节吃月饼是我国的传统习俗,但关于它的来历却众说不一。一说起源于唐朝。传说唐高祖李渊有一年欢度中秋佳节,与属下共尝吐蕃商人献的圆饼。高祖兴致很高,望着天上明月吟道: “应将圆饼邀蟾蜍。”从此,赏月吃饼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。随后,唐代长安城设了月饼铺子,只是那时月饼不叫月饼,而是叫“小饼”或“甜饼”,多用于供奉月神。
还有一种说法,认为月饼是明初大臣刘伯温所创,也有说是元末江浙农民起义首领张士诚发明的。当时为了将反元的曰期串通起来,他们就利用中秋节互赠麦饼之机,把写有起义日期的纸条藏于饼中,约定八月造反。从此每年此日,家家户户就留下吃月饼的习俗。
陶陶居上月(月饼)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,它的传统用料主要有烧鸭、蛋黄、虾米、芝麻、榄仁、冬菇、柠檬叶等18种,而每种原料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。比如蛋黄,产这种蛋的鸭放养在水排上,吃的多是鱼虾,营养丰富,其蛋黄黄里透红,制出的月饼特别精美。
在配制馅料和烘制月饼时,也十分讲究原料数量的搭配和火候。据说,当时陶陶居聘请名厨制的这种月饼尚无人赏识,茶楼主人便用一玻璃盒装一霸饼,上书“陶陶居上月,售卖一百大洋”,挂在店堂门梁。这件事吸引了不少路人围观,却无人敢买。日近晌午,有个人称“陈秀才”的先生踱步门前,拿出一张百元银票,取下这块精装月饼。掌柜问其故,老秀才慢条斯理地说: “陶陶居乃大号,又有康圣人题匾,这个月饼里一定有文章。”于是当众打开包装盒,切开月饼,众人顿时大哗,原来月饼内藏有金银手镯各一对、珍珠八粒、翠玉两块,可谓金银珠宝满堂彩了。消息传开,不少人慕名前来, “陶陶居上月”立马成了抢手货,从此销路大开。